AGV 驱动轮选型指南:多样化场景下的技术考量

2025-07-16 15:09 远道

近年来,随着 AGV(自动导引运输车)技术的持续演进,其行走方式的选择也经历了深入探讨。最终,驱动轮搭配从动轮的驱动系统凭借其结构简洁、移动速度快、运行平稳以及成本效益高等显著优势,成为移动机器人领域的主流方案。AGV 能够以毫米级精度自主平稳地拖运数百乃至数千公斤的重物,其核心能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“腿”——即专用驱动轮。常规 AGV 的行走主要依赖于驱动轮与从动轮的协同作用:驱动轮提供核心动力,而从动轮则主要负责承载载荷并辅助提升转向灵活性。




目前,主流的 AGV 转向驱动轮结构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四类:

1. 单舵轮型

结构特点:通常采用三轮布局(部分为增强稳定性会增加从动轮数量,但仅有一个舵轮作为转向驱动装置)。其核心为一个位于车体前部的铰轴转向驱动轮(舵轮),搭配两个后部从动轮,转向由前轮控制。

优点:结构简单,成本较低。单轮驱动简化了电机控制。三轮结构具备优异的抓地性能,对地面平整度要求适中,环境适应性广。

缺点:灵活性相对有限,转弯需占用一定半径空间,可实现的动作较为基础。

适用 AGV 类型:牵引式 AGV、叉车式 AGV。

适用场景:大吨位货物搬运,通用性场景广泛。




2. 双舵轮型

结构特点:属于全向型 AGV。车体前后各配置一个舵轮,两侧搭配从动轮,转向由前后舵轮协同控制。

优点:可实现 360° 原地回转及万向横移,灵活性极高,运行精度优越。多轮布局使载荷分布更均衡,稳定性优于单舵轮型。

缺点:两套舵轮系统导致成本较高。运行中常需差速控制,对电机运动控制算法要求严苛。四轮或以上结构易因地面不平导致单轮悬空打滑(需设计悬挂浮动装置以补偿,对车体设计要求高),因此对地面平整度要求严格。

适用 AGV 类型:重载潜伏式 AGV、停车机器人。

适用场景:大吨位物料搬运,尤其适用于汽车制造厂、自动化停车场等场景。



3. 差速轮型

结构特点:车体左右两侧安装差速轮作为驱动轮,其余为随动轮。与双舵轮型关键区别在于,差速轮自身无转向电机,其转向完全依赖左右两侧驱动轮的速度差实现。

优点:灵活性高,可实现 360° 原地回转。对电机和控制精度要求较低,成本优势明显。

缺点:无法实现万向横移。对地面平整度要求极为苛刻。承载能力有限(通常负载在 1 吨以下),难以满足高精度应用需求。典型代表如亚马逊 KIVA 机器人。

适用 AGV 类型:潜伏式 AGV。

适用场景:环境条件良好(如地面平整)的电商、零售仓库等场景。



4. 麦克纳姆轮型

结构特点:基于特殊设计的轮毂结构(安装有斜向辊子),通过多个轮子的协同运动,可将部分轮缘驱动力转化为法向力,从而实现全向移动。

优点:承载能力强(可达 10 吨以上),灵活性极高,可实现 360° 原地回转及万向横移,尤其擅长在有限空间内进行高精度运动。

缺点:成本相对昂贵,结构形式复杂。对控制系统精度、制造工艺以及地面平整度均有较高要求。

适用 AGV 类型:重载型移动平台、户外移动机器人。

适用场景:飞机、高铁等大型设备的生产制造现场;户外机器人运输作业等场景。



结论:

不同的转向驱动轮类型对应着差异化的应用场景需求。在实际选型过程中,需综合评估作业环境(如地面状况、空间限制)、负载要求(吨位)、运行精度、灵活性需求以及成本预算等关键因素。唯有针对具体应用场景精准选用最适配的驱动方式,方能切实保障 AGV 在各类作业环境下的运行可靠性、稳定性与精确性。值得注意的是,国产核心驱动轮技术正加速崛起,为市场提供了更多元化的选择。



广东明威:AGV从动轮的最佳拍档

为了适应市场需求,广东明威脚轮依靠强大的资源及技术优势,针对24小时连续工作、平稳运行、耐用性等特点,将AGV脚轮的选取直接拓展到了定制化道路。



无论是驱动轮还是从动轮,轮子对于AGV机器人而言至关重要,不同类型的产品、不同的应用场景环境对于轮子的要求也不尽相同。但需要注意的是,未来AGV机器人产业的壮大,对于专用轮的性能要求与价格将会愈加关注,因此企业也需持续优化,不断完善。